賴衍宏 指導
2013年3月9日,東京大學臺灣校友聯誼會李雅榮理事長熱情邀請到傑出校友——現任司法院長賴浩敏先生至福華飯店金龍廳演講,近百位東大人,聚首臺北,透 過學長的人生經驗分享,一齊回憶曾經重疊的東大生活,並舉杯互道安好。 目前擔任國家最高司法首長,賴院長從事法律相關職務已達半世紀之久,秉持著正派務實的精神及憂國憂民的情懷,無論處於何種崗位皆奉獻完全心力,也因此令人相當好奇,是什麼樣的背景支持著他,令他從不輕言放棄,勇往直前呢? 筆者在聆聽該演說之前,稍稍翻閱了主講人的簡歷,手邊資料顯示他1969年畢業于東大法學研究所後返臺;1971年設立最早的平民法律服務中心臺灣法學會,翌年起于文化大 學教授民法概要;1985年受邀任內政部勞工法規研定小組委員,1988年始設日本獎學金留學生聯誼會,任會長,將以獎學金赴日的歷屆學生更加緊密地串連起 來;1989年出任中選會委員;2000年任總統府跨黨派小組遴選委員會召集人,2003年任母校臺大法律學院榮譽導師;2009年任亞東關係協會理事,並于 行政院擔任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委員、任中選會主委;2010年設日僑臺日文化交流會並在總統提名下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院長。 羅列了這些非凡的學經歷,不禁讓我產生一個疑問,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從書香之族躍昇為鐘鼎之家?他赴日留學的背景、從事司法改革的理念為何?甚至是人生各階段的種種歷練,我想都能藉由這次的演說解開我的好奇心。
■ 出身貧苦卻力爭向上
賴院長:數個禮拜前,李理事長與向四海秘書長來邀請我演講,我想在各位學長面前專題演講不如讓我「漫談人生」,分享人生上的一些心得好了,希望各位不要覺得是老生常談才好。我小時候家裡是相當貧困的,我們家在苗栗相當貧脊的小村落裡,祖父是木匠,而我父親也是一路念到臺北師範,其實父親在國小畢業的時候應該要分擔家計不繼續讀書的,但是他的成績相當好,他的日本小學的老師發起了地方仕紳的捐款,讓他北上唸書。二次世界大戰終了,父親奉命接收頭屋國小成為校長,可是世事難料,我父親因氣喘病逝,當時我才6歲,而母親有孕在身,生活是相當艱困的。我們曾經想要寫信跟臺北的舅舅求助,但是信寫好了卻沒錢買郵票,從這裡可以說,貧窮在某個角度來 說是很悲慘的。我母親是大家閨女,響雷時都要嫂嫂們把他圍在一起,除了繡花針黹其他事情是不擅長的,這樣嫁給我們鄉下人是非常辛苦的。而且戰後,全家人都染上 瘧疾,大家的謀生能力都不高。所以當媒體記者問到我的出身,我說我是五級貧民,並不是開玩笑的。但是我的父母一向相當重視子女的教育,雖然我的姐妹們只讀到初 中,但是我身為長男,當然要負起一家的興衰之責,在求學的這條路上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。我跟我太太是在沒有經濟基礎下結婚的,但是我內人一路支持我,也為我 生了三個乖巧的孩子,我之所以能在學業、事業上衝刺,沒有後顧之憂,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內人。
■ 求學軌跡:清寒、優秀
賴院長:提到家境貧寒,我還記得小學六年級的時候,我寄居在姑媽家,當時我的導師是表哥黃朝宗。每天11點的時候,我要來回走上1個小時的路程替我表哥送便當。別人上4個小時的課,我只上3個小時。畢業後,我考上了臺中一中、新竹中學和建國中學,在當時北市政府任建管科長的舅舅支持下,我到了臺北。初中畢業後進入建國高中,再到考進臺灣大學、到當助教的一年多裡,前後12年多的時間都仰賴舅父舅母的養育,並且從初中後就領著獎學金一路念到研究所畢業,從沒繳過註冊費。不知各位學長知不知道,臺大當時也有清寒獎學金,從我進臺大那年的一個月90元,到我畢業前已經增加到120元,這對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,也因此,對於國家之於人民的栽培豈能不報?我畢業時就已經考取律師,但當時我們法律系有個慣例:四年總成績第一名的要留下來當助教。於是民國73年退伍後,我就留在學校當 助教。可是當時助教一個月的薪水只有880元,加上我四處兼家教,一個月1000多塊的薪水要養我媽媽還有兩個在讀書的弟弟,每個月都是捉襟見肘,我們系主任 韓忠謨教授看我越來越瘦,跟我深談,才了解確實我這樣的收入實在不足以養家,於是同意我離開學校,去當律師。
■ 與東京大學之淵源
賴院長:進東大是至今影響我人生一個相當重大的因素,因為在東大的校園裡,非常能感受到學術文化的氣息,與各位大學長相處時,也能被文化的氛圍感染,這也是我非常喜歡東大的原因。當時我能夠進入東大,是拿文部省的獎學金過去留學的。其實,當時我在律師執業方面,收入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,慢慢地也存了一些錢。是我內人偷偷地幫我報名文部省的留學考試,當時律師的業務相當繁忙,沒什麼時間讀書,到要考試的時候,我對內人說:「不要去考試了,浪費時間。」可我內人說:「去考試,不要浪費報名費。」沒想到放榜的時候,我竟然是第一名。我的日文都是在念臺大時作為第二外語選修的,能和那些受過日本小學教育甚至讀過高等科或中學的前輩一起競爭,我想與我在課餘非常用功苦讀日文有很大的關係。當時我內人覺得我不該是這樣就滿足的人,我也覺得應該出國多讀點書增廣見聞。就這樣,我留下了 13萬多的存款就到日本唸書了。那時我的長女還小,我們夫妻倆身處異地還要唸書,可以說是要相當大的毅力才能支撐過來。我覺得「毅力」在人生裡是相當重要的。我畢業時,指導教授平野龍一先生說:「我推薦你到東大的姐妹校美國密西根大學法律學院念博士。」這個全額獎學金本來是要給日本學生的,但是教授破例推薦我去。教授對我寄予厚望讓我很感動,很難推辭,可是礙於家庭、經濟的因素,所以我回到臺灣來了。
■ 一生志業:抉擇法律!
賴院長:我國中的時候讀到了《林肯傳》,我覺得當律師可以做事,可以實現社會正義,頗符合志向。於是高中時我報考了法律系,當時我的數學老師還對我說:「賴 浩敏你又不是數學不好,怎麼考法律系?」畢業之後,我懷抱著對法學的極大熱誠,從顏春和老師那裡當小律師開始做起到成立萬國法律事務所,一路實現了人生的理想,算是人生上堪以告慰的一個成就。從東大回國後,我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執律師之業,由於地緣關係加上還不錯的日語程度,案件量已經超過一個人的負荷了。1974年,當時醫界的綜合醫院如雨後春筍,我與同學黃柏夫、范光群、陳傳岳等起念合夥,一起開了律師事務所。其實律師事業本質上並不適合合夥,但是我們四個 人理念相同,認為正派經營是會成功的,只要堅持原則就能夠經營下去。其中有三點默契我認為是值得分享的:第一,我們不能總是以為自己是最行的;第二,對於自己的收入是不能斤斤計較的,錢不是萬能的,而錢也是要用在對的地方才有價值,不然只是戶頭上的數字,合夥事業絕不能對錢斤斤計較;第三,不要計較勞逸,不要計較 誰付出得多。在我的律師生涯裡,我認為行有餘力就要對社會國家貢獻付出,要對我們所擁有的資源飲水思源。
■ 定力與無私
賴院長:我出身貧苦,可以說是一個沒有背景的人,我所憑藉的只有「活下去的毅力」和「必須照顧家人的責任感」。有時回想起來,實在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撐過來的。 人生際遇起起伏伏,誰也無法預測下一步,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力,懷才不遇時容易喪志墮落,居高位時更容易利欲薰心。以我的職業歷程來說,從律師到現在的職位, 各位可想而知,不可諱言的,我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收受「所謂的好處」,但我相信人生中有比財、色、名利更可貴的事。有定力才能穩定自己,才能做什麼像什麼!我對於自己無論處於什麼位置,做律師也好、中選會主委也好、司法院長也罷,對我來說,每一段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, 而每一個階段有著不同的任務,對每一段任務都應該用平穩的心情(平常心)去面對。沒有得失心,就不會患得患失,凡事自在,居要職也可以很豁達。在誘惑、不如意或挫折面前,如何堅守原則信念,不迷失初衷?如何穩住自己的腳步?以平實的人生觀去生活,我認為這是我們、尤其是像各位菁英,屬於在社會較上層的人們,首要學 好的課題。 我們常看到日本節目上播出:像是村夫農婦、捕魚畜牧業者、或者拉麵店老闆的故事一般,他們每個人都尊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,恪盡職守,有信仰、有堅持,不以所賺 的錢較少而為恥,不以揮得汗較多而為苦,而是以所研發出來的成品、產品為榮,以能奉獻為樂,無論做什麼都帶著堅毅的傲骨,不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不會覺得不安穩, 我非常欣賞這種「認真」的性格。 此外,我記得有一本書叫做「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」,裡面提到: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三,其一便是如何擁有一個「正直的人生」,我覺得這一點相當符合我的理念。
■ 寶貴的一課
此次,筆者有幸在東大校友會聽取了這場生動有趣、更兼富人生智慧傳授的演說,對於主講者的認識最初只是從報紙上得知他在馬總統的提 名下獲得立法院表決中高票過關而就任司法院長,其主要原因是在於院長形象正派清廉,投入司法改革、法律專業素養令人肅然起敬,在經歷方面更是有各種獨立機關的 實務溝通協調經驗,所以成為此一要職的不二人選。然而,透過這場不到一個小時的演說,直令筆者如沐春風,充分感受到賴院長為人親切風趣的另一面!同時,點醒了我們:就算在先天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,如果能夠投入對學習的熱情,朝自己熱愛的目標努力不懈,小人物也能創造出精彩的人生;誠如賴院長常說的「青春不要留白,人生要多彩多姿!」。此外,賴院長在演講中提到的「無私、厚道與感恩」,也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,確實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,對於社會所提供給我們的資源,我們 應該抱持感謝的態度,並期許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。而賴院長在演講最後所提到的「無常」,更有如一聲警鈴,敲醒仍在迷途的我們。確實如同賴院長所說:「人生終究是無常的,既不是照表操課,也無法預見未來。覺悟無常,活在當下,惜緣、惜福,把握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,讓生命譜下『無憾』的休止符。」是多麼 重要的課題! 賴院長從人生經歷闡發出的人生哲理-「平實卻深奧、淡泊卻精彩」,堪稱為當代的學習典範!在前往成功的道路上,盡人事後聽天命,將毅力發揮到極致,進而對家國有所貢獻,是我們最要學習的精神。在時間的公平性下,人生的際遇雖不可強求,但是卻有很多需要反省掌握之處。今日之洗耳諦聽,讓我們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