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京大學台灣校友會之歷來

作者 林益謙(1933 東大法律)

很高興看到「東京大學台灣校友聯誼會」在多位熱心校友的努力之下,於2004年12月成立。回顧早年,能進入全日本菁英匯集的最高學府-東京帝國大學,是一件非常困難又極為光榮的事。每年能進入東京帝大的台灣學生,僅佔個位數而已,本人有幸亦是其中之一。作為七十多年前的東大畢業生,很榮幸能夠在此談一談早期東大台灣校友的一些活動點滴,乃至今天校友會成立的經過。

當年我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(簡稱一高),該校正鄰接著東京帝國大學(通稱為東京帝大或東大)。台灣學生中,同樣先入一高再進入東大的先輩,尚有就讀經濟的朱昭陽(1928年畢業)及機械的黃龍泉(1932年畢業)二位先輩。在一高時代,益謙即已在前輩的書香薰陶下,覺悟到遠離家鄉的責任感,並培養努力奮鬥的決心。朱昭陽先輩畢業後,在東京的大藏省(財政部)服務,很關心學弟們的生活,三不五時地會召集從台灣到東大的學生,在赤門前飲茶閒聊,或是至神保町食堂(餐廳)聚餐,互相交換學習心得,互勉實現未來的最高理想目標。益謙畢業後就職於拓務省,在東京服務期間,亦仍不時參加東大台灣學生的聚會。

1932年(昭和七年)我尚在二年級時,亦在朱先輩的號召下,一同參與在神保町所舉行的歡迎新生及歡送畢業生的聚會,當時的情景如今回想起來,仍歷歷在目。在那個經濟困頓的年代,大家歡聚一堂,除了祝福台灣就讀東大的同學,也一解鄉愁之念。聚會中,大家一致咸認這樣的聚會極有意義,應該定期舉行,並且使其具體化;經共同討論後,定名為「赤榕會」,作為遠到東大唸書的台灣學生凝聚力,並且以朱先輩為中心,每年作 1-2 次的固定集會。有關「赤榕會」一詞的起源,有其深遠的代表性。相信大家都知道,赤門與東大二詞,在日 本社會常被視為同義詞,而東大畢業生常稱為赤門出身,因此取「赤」字代表東大;而熱帶台灣最常見的樹木為榕樹,因此取「榕」字來代表台灣,「赤榕會」就此誕生,即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校友會之嚆矢,此會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大家返回台灣為止。

戰前及戰後抱著滿懷熱心與期待返回台灣的東大畢業生,約有70-80 人,分散於教育、政治、工商各界服務,包括朱昭陽(1928年經濟)、蔡章麟(1932年法律)、魏火曜(1934年醫學)、戴炎輝(1935年法律)、楊基銓(1940年經濟)、林金生(1941年法律)等校友先輩們,對建設新台灣有極大的貢獻。為了凝聚校友情誼,延用「赤榕會」之名,推舉最早(1921年) 自東大政治畢業的劉明朝先輩為會長,繼續每年2次(至少)的校友會。「赤榕會」稍後更名為「東京大學在台校友會」。

欣聞「東京大學台灣校友聯誼會」於去年12月19日舉辦年會,並設宴歡迎來台訪問的佐佐木毅總長夫婦等一行,本人原期待參加,惟因當天身體不適,致未克出席,甚感遺憾。希望今後東大人能如以往般,經常舉辦聚會,促進校友間之情感,並加強維持與母校之間的關係, 至為盼望。本人也希望能於下次舉辦校友盛會時,與大家相見。在此謹祝校友會會務運作順利,能常舉辦校友聯誼與活動,並祝各位校友身體健康與事業成功。

分類: 校友動態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